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商业模式?
维基百科是这样解释大数据的:
大资料(英语:Big data[1][2]),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数据, 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网络上每一笔搜寻,网站上每一笔交易、每一笔输入都是数据,透过计算器做筛选、整理、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可不仅仅止得到简单、客观的结论,更能用于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搜集起来的数据还可以被规 画,引导开发更大的消费力量。
大资料的常见特点是4V: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数据量大、输入和处理速度快、数据多样性、真实性)。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型别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端运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透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在维基百科上“大数据”与“大资料”是等同的,关建词是:资料量巨大、能用于企业经营决策、引导开发更大的消费力量、智力资源、知识服务能力。。。
由此可见,大数据对企业的影响是无所不及的,包括物业企业在内!物业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的末端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
商业模式的解释有N多种,根据在网上搜索的资料,以下这个解释实用性可能更强一些: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版本:商业模式就是如何创造和传递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的系统。
商业模式包含哪些元素呢?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理解包括四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以下四点:第一,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第二,给客户带来价值之后怎么赚钱?第三,有什么资源和能力来同时能带来客户价值和公司盈利?第四,如何来同时能带来客户价值和公司盈利?
“客户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这四要素中,物业企业有三项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即“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关键流程”。至于“盈利模式”给客户带来价值后怎么赚钱?这似乎一直是物业企业之痛。
物业管理行业,在中国发展已超过三十年了,当年笔者入行时,它还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尚处幼童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一直被定义为“微利保本”行业,如果真能做到“微利保本”相信大多数物业企业也是会相当满意的,但实际中大多数的物业管理企业是处于一种亏损状态,对房地产企业的依附性过强(指与房地产公司有渊缘的物业公司)。
就算万科、龙湖这种标杆式的物业公司,如果彻底脱离同一旗下的房地产公司后,会是怎么样的,相信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不是物业企业没有盈利能力,实在是大多数物业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为房地产公司做一个“售后服务”,所以亏损买单的主是产品的销售者,物业公司扮演的是如果降低这“买单”成本,尽量用永无止境的服务来弥补产品先天的不足或是后天的缺失。
物业公司的日子一直不太好过,这边全身心365天24小时的付出劳动,那边还背一个“房地产公司养活”的恶名:在业主眼中,物业从业人员由于进入门槛低,所以认为其素质也低,做好了是你应该的,稍有差池就会被骂得面目全非甚至被人拳脚伺候(这在任何一个行业可能都是少见的);在房地产公司眼里,这是一个爷爷不疼奶奶不爱“二房”家的孩子,没地位没名份仰止大房长子嫡孙的鼻息、靠“大房”接济过日子。。。传统形势下的物业盈利模式)
在传统模式下,物业公司以向业主提供日常维保及服务,收取入不敷出且若干年不变的物业服务费。这物业服务费最初定价是房地产公司基于销售的考虑而定的,很少有依市场实际,物业公司亏损的根由此植下。虽然物业行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作为物业消费者,特别普通小区的物业消费者习惯了低价高消费,最好是免费消费(很多地产公司也以“物业低消费”来换取房屋高销售)。在日益增长的各项成本与几年不变的低物业费这对矛盾中,物业公司成为牺牲品慢慢走向亏损的深渊,不是物业人不够勤奋,也不是物业企业不会赚钱,是因为盈利模式简单、渠道单一、穷未思变。
忽然一天,这世道就变了,大数据时代到来了,就这么一个任谁都不待见的“孩子”竟然身藏令人眼红眼热的“珠宝”,拥有“海量”的末端客户资源!这是一块人见人爱的大蛋糕,它势必被人分割。
文章来源:物业之家